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在其近日发表的《单一商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》一文中,旗帜鲜明地提出“高房价不是‘印出来的’,不应将单一商品价格的大幅上升全部归因于货币因素,任何单一商品的价格都决定于该商品的供需状况”。该观点发表后引发议论,业界关于“货币超发是否为高房价推手”的讨论一时成为热点。
这个问题之所以引发热议,笔者认为原因大概是,住房问题关乎民生大计,房价高低牵动千家万户。近几年来一二线城市房价普涨,尽管管理层一再出手调控,却难以摆脱“越控越涨”的怪圈。百姓对此多有不满和不解,对涉及楼市调控、房价涨跌的话题自然都十分敏感。
有业界人士对“高房价不是‘印出来’”的观点不认同,认为该说法是在撇清“货币超发”的责任;也有观点认为,房价的高企虽不是“货币超发”直接导致的,但货币政策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却也无法回避。
而对“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”问题的回答,不同的答案也许意味着应对思路的不同。如果答案是“货币供应量过多”,那么只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即可;但如果承认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不是货币量供应过剩,而是供求失衡,并深究这一失衡背后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,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,至少不是控制货币量那么简单。
我们知道,造成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。比如,货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,如果发行过多,会引起贬值,物价就会上涨;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,商品供不应求时,价格就会上涨;商品流通不畅,市场管理不善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,等等。这就是说,货币发行过多仅是物价上涨的一个可能原因,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算通货膨胀。
正如《单一商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》一文所论述的,“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引起商品的货币价格上升,也就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;商品价格由商品供需关系决定,供大于求,价格下降;求大于供,价格上升;供求平衡,价格稳定”,同时,当“单一商品价格变动与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一致,则应把不一致的部分视为由非货币因素引起的”。对此,盛松成在文章中也作了解释:“可以把单一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。与通胀率相等的那一部分是货币因素,而超出通胀率的那一部分则是非货币因素。也就是,如果所有商品的供求关系都是均衡的,那么所有商品的价格变动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是一致的,此时,单一商品价格的变动可以归因于货币因素。如果单一商品价格变动与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一致,则应把不一致的部分视为由非货币因素引起的。”
根据盛松成的观点,无论依据CPI还是GDP缩减指数,我国近年来的通胀率都不高。尽管我国的货币供应保持较高增速,但与社会交易需求是基本一致的。而对于房屋这一单一商品价格的大幅上升,也不应简单归因于货币因素。“这就像海水总量增加只会提高平均海平面,而不能决定哪里的浪高、哪里的浪低。浪高、浪低与当地的风向、风力等密切相关。”